《伤寒论》对脾胃治法的论述
2022-06-29 13:57:46系统
《伤寒论》中对脾胃病用方繁杂,总而论之,查各家言论不难发现,仲景治脾以顾护脾胃为轴,虚者补之,实者泄之,寒者热之,逆者顺之。
1顾护脾胃为轴
仲景在治病立方上,非常重视后天脾胃,在仲景用药频次统计中甘平补中药物出现的频率最高。炙甘草其性平,补益中焦脾胃之气,出现的频率最高,达33 次。石类和虫类药较少使用。以“和”为本,慎用大补大泻之药,可能与脾胃居于中焦,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而石类和虫类药多伤人之脾胃有关,还表现在:(1)啜粥法。如 12 条用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一则助药力,二则护胃以扶正祛邪。(2)使用姜枣草法,如逐水峻剂十枣汤中使用甘遂,大戟,芫花,首先用大枣肥者十枚,既可以缓解药物毒性,又可以顾护脾胃;(3)剂量增减法,有毒药物使用依据病者体质不同,而剂量有所增减变化;(4)改变药物剂型法:如虚劳干血祛瘀血为主,扶正兼顾,同时以丸剂缓缓图功,用大黄䗪虫丸治疗。
2 虚者补之
代表方:理中汤。用于中焦虚寒、自利腹痛之证。229 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四逆辈”即四逆、理中一类的方剂。理中汤方中人参、甘草健脾益气,干姜温中散寒,白术健脾燥湿。四药合用则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3 实者泄之
代表方:调味承气汤。用于胃肠燥热之证。248 条“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方中大黄攻积导滞、荡涤肠胃、推陈致新、泻热去实 ; 芒硝润燥软坚、泻热导滞 ; 甘草护胃和中,缓硝黄峻下之力。三药合用泻热和胃、润燥软坚。
4 寒者热之
代表方:小建中汤。脾胃虚寒,气血亏虚之证则治以温胃补脾,益气补虚。小建中汤见于伤寒论第102 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伤寒仅二三日,病属初起,如果未经误治而出现心悸而烦,说明素体心脾不足,气血双亏,复被邪扰所致,脾胃虚寒,气血不生,则邪可乘虚深入,故直投小建中汤以温养中气,中气立则邪自解,此方是桂枝汤倍芍药另加饴糖组成,饴糖合桂枝,甘温相得能温中补虚,饴糖,甘草合芍药,甘苦相须,能和里缓急,又以生姜之辛温,大枣之甘温,辛甘相合,能健脾胃而和营卫诸药配伍,益阴和阳,培养阴阳气血生化之源,故名建中,本方具有温中补虚功效,其治心悸而烦,并非径补气血,而是通过调营卫,和阴阳,使正气得复,气血自然充沛。
5 逆者顺之
代表方:半夏泻心汤。此法为调理脾胃气机,即辛开苦降治法。脾气不升,影响胃之受纳和降,则见纳呆、脘腹胀满;若胃气不降,影响脾之升清和运化,则发生腹胀、泄泻、便秘等症。辛开苦降法是将辛温和苦寒两种截然不同性味药物配伍使用,从而达到辛以宣散开通、苦以沉降通泄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泻心汤之核心药物“半夏、干姜、黄连、黄芩、大黄等,半夏辛温降逆除痰,干姜甘温温胃散寒,黄连、黄琴苦寒清热、辛味走散开其结,苦味泻下除其满 ; 又用甘味之人参、甘草、大枣补益中焦之虚。其一,辛者宣散开通,苦者沉降通泄,两者合用,宣散之中寓通泄,通泄之中亦寓宣散,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气机升降正常;其二,寒热并用,热可散寒,寒可清热,使辛温散寒不动阴,苦寒清热不碍阳,从而平衡阴阳,调理脾胃,起到开结消痞之作用。
综上所述,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的一系列关于脾胃病的诊疗原则,对于邪实、正虚、寒热错杂的脾胃病和其他涉及脾胃的疾病的辨治等都有所启示因此,研究和继承张仲景关于脾胃病的诊疗原则对于更好地提高辨证论治水平,增强临床指导作用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