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黄帝内经》对疼痛病机的理解

2024-09-13 11:38:45系统

读书笔记

内容:读《黄帝内经》对疼痛病机的理解

营卫损伤: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伤痛”。气伤则气机阻滞不通所致;如寒湿外裂,营卫气伤,可出现头痛、身痛,给予一定量的按揉,营卫运行畅通,达到温煦肌表的效果,从而缓解疼痛,故《素问。调经纶》:“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日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通”。

   脉络缩:《素问。举痛论》:“寒气容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睠,缩睠则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 此种疼痛往往很急,客为强烈,如得热则脉络舒缓,疼痛缓解。然复感于寒,则疼痛加剧,病程延长。故又谓:“得炅则痛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

血虚脉滞:寒气客于血脉,血气滞涩不畅,引起供血不足而致痛,《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此种疼痛对热较为敏感,按压搓揉产热,可是凝聚的气血行散,拘急的经脉通畅,可使疼痛缓解,故又谓:“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至矣”。

气血疑迟:《素问。举痛论》:"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寒主收引,可使经脉收缩,血气相对迟涩虚滞而致痛;寒性凝滞,可使血气稽迟,凝涩不通则痛。此种疼痛痛势亦较为急剧。后世“寒主痛”之说即本于此。

血涩脉急:寒气入客血脉,气血滞涩致痛;反过来,血气滞涩,引响血脉本身的供血,从而引起或加剧血脉络拘急牵引致痛。《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则血泣脉急故协助与少腹相引痛矣,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 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若邪客浅表,血涩脉急,脉络牵引,常他处疼痛。《《灵枢。刺节真邪》:“其邪气浅者,血涩脉急:寒气入客血脉,气血滞涩致痛;反过来,血气滞涩,引响血脉本身的供血,从而引起或加剧血脉络拘急牵引致痛。《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则血泣脉急故协助与少腹相引痛矣,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 血泣在下相引, 故腹痛引阴股。”若邪客浅表,血涩脉急,脉络牵引.常他处疼痛。《《灵枢。刺节真邪》:“其邪气浅者, 脉偏痛”。

血气稽留: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此原文是对“或痛宿昔而成积者”的回答,其意为:寒邪疑浦,脉络瘀阻,血气稽留疼痛经年累月不去,日久即可成“积”。当然“积”反过来引响周围组织产生血运障碍,同样可引起疼痛。

吾以为:脉络收缩,血气虚滞。乃不通之渐;血气稽迟,血脉阻滞,乃不痛之厉,血气稽留,血脉堵塞,乃不通之及。总因经脉营卫血气产生不同程度的障碍,即可引起疼痛,故后世有“不通则痛”之说。结合具体的病邪特点,疼痛的性质和表现,理应由所不同。如因寒者急痛、、剧痛、因热者灼痛、满痛,因风者窜痛,痒痛,因湿者闷痛。重痛,因燥在者涩痛,干痛,因痰者酸痛,因虫者绞痛,因食滞者胀痛,因外伤着剧痛。但不同层次的病变,所产生的疼痛表现亦有所不同。如营卫气伤常表现为周身疼痛;脉络缩睠常表现为拘挛性疼痛;血气虚滞常表现为缓慢性疼痛或痛无定处;血气凝迟常表现为剧痛,痛有定处;血涩脉急常表现为牵引疼痛;血气稽留常表现为疼痛固定不移,迁延日久不愈;痛在气分者多见胀痛。或时作时止,痛无定处;痛在血分者多见刺痛,呈持续性,不离其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