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卷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2024-09-13 11:38:28系统
读书笔记
时间: 2023年 09月 15 日
书名:黄帝内经素问
章节:卷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原文摘录: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心得体会: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特别关注人的生命状态,其将生命状态大体分为了“已病”和“未病”两种类型,其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对于生命进程中出现的“已病”和“未病”两种状态而言,“已病”状态更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正如《素问·玉机真脏论篇》所言:“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人们总是在出现不适或者异常感觉或者察觉到表象异常时才能有所关注。“未病”状态往往被人所忽略。然而,容易被忽略的“未病”状态恰恰是最重要的阶段。
为了引起人们对生命“未病”状态的重视,《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了“已病”状态形成以后的严重后果,其曰:“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在表明,当病已经发生,然后再去治疗,乱子已经形成,然后再去治理,就如同口渴了才去掘井,又如战乱发生了再去制造兵器,如此为时已晚。本篇以这样两个例子告诫人们:“已病”状态的出现对于人生命的延续是非常不利的,真正等到疾病发生再去治理为时已晚。因此,想要让生命正常流转,必须在生命“未病”阶段就应当合理地及时调整人的生命状态。而选择在“未病”状态对生命活动进行治理、管理,是对生命重视产生的结果。只有存在重视生命的意识,才会去珍爱生命,才想要尽可能地去保全和延续生命进程,这是选择对“未病”状态进行治理的重要前提。
对于人生命“未病”状态的管理,做的比较好的是“圣人”。所谓“圣人”者,其拥有无穷的智慧,精通天地之道,对天地万物变化规律有深刻的理解,其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完善的生命状态,圣人无病苦,长寿,对自然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曾对圣人做过说明:“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正因为“圣人”懂得天地之道,精通保养生命之法,懂得“已病”状态对人生命的危害,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借“圣人”之名宣传其调神之道,宣传“未病”状态管理的重要性,无疑能够引起人们更为广泛的重视。“圣人”常教育民众要在“未病”状态之时就要有意识地去对生命进行保养,顺从天地之道治理人的生命状态。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提出的“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对在外之邪气要避开,对在内之神,要懂得以“恬惔虚无”之态处之,如此,方可避免人进入“已病”状态,危害到人之生命,影响到生命的正常流转。所以,“圣人”是非常重视“未病”状态的管理和维护的,在“圣人”观念当中,管理“未病”阶段尤为重要,忽视此阶段的调整。人一旦进入“已病”阶段,对生命的危害很大。而这种观念的产生,亦源自于对生命的高度重视。总之,对“未病”状态的关注,是实现生命正常流转、安稳度过天赋百数的关键。
依照《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来看,“治未病”思想更多是指对生命“未病”状态的治理或者管理,其要求有意识地依照四时之气规律来调整人生命规律,使生命完成其应该有的进程。这一思想是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养生思想,其核心内容应为“防”,预防“已病”状态的发生,预防生命规律的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