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明理论》——卷一 发热第一
2024-09-13 11:40:17系统
读书笔记
时间: 2023年 4 月 16 日
书名:《伤寒明理论》
章节:卷一发热第一
原文摘录:
伤寒发热,何以明之?发热者,谓怫怫然发于皮肤之间,然散而成热者是也,与潮热寒热若同而异,与烦躁相类而非,烦躁者在内者也。潮热之热,有时而热,不失其时;寒热之热,寒已而热,相继而发。至于发热,则无时而发也。有谓翕翕发热者,有谓蒸蒸发热者,此则轻重不同,表里之区别尔。所谓翕翕发热者,谓若合羽所覆,明其热在外也,故与桂枝汤发汗以散之。所谓蒸蒸发热者,谓若薰蒸之蒸,明其热在内也,故与调胃承气汤攻下以涤之。其发热属表者,即风寒客于皮肤,阳气怫郁所致也。其发热属里者,即阳气下陷,入阴中所致也。观其热所从来,而汗下之证明其辨焉。若热先自皮肤而发者,知邪气之在外也。若热先自里生而发达于表者,知邪气之在里也。举斯二者,为邪气在表在里而发热也。惟其在表在里俱有发热,故邪在半表半里者,亦有发热之证。何者?以表证未罢,邪气传里,里未作实,是为半表半里。其发热者,或始自皮肤而渐传里热或始自内热而外达于表。盖邪气在表发热者,则表热里不热也。邪气在里发热者,则里热甚而达于表也。其在半表半里发热者,则表里俱发热,而但热又轻于纯在表者也。经虽云: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然少阴病始得之,亦有反发热者,盖亦属其表也。特与麻黄细辛附子汤发汗者是已。发热为阳,寒之常也。一或阴阳俱虚,与其下利新汗后,又皆恶其发热也。经云:脉阴阳俱虚,热不止者死,下利发热亦死。内经云: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此名阴阳交,交者死也。斯亦发热也,岂可与寻常发热一概而论耶。医者更当明辨之。
心得体会:
《伤寒明理论》为宋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成无己先生所著。从书名中,即能得知作者之用心:欲让后世学医者通过阅读此书,从而达到明白伤寒之理也。我们知道,发热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本章中就发热一症展开论述。首先给出了发热的定义:发热者,谓怫怫然发于皮肤之间,然散而成热者是也。然后伤寒中的发热如何与其他疾病的发热去鉴别呢?首先是与潮热、寒热以及烦躁三症进行鉴别。从发热表现的不同,点出发热有表里轻重之别,发热所属的病位有:表、里、半表半里之异,发热的机理也存在差异;在治法上,在表者,发汗以散之,在里者,或攻下以涤之,或甘寒以清之。我们发现临床上要去治疗发热这个简简单单的症状,并没有那么简单的,其实临床上“六经”皆有发热,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个丰富的知识库,要通过细致地观察发热时的一系列表现,从而判断出其属于何种类型的发热,辨析病因、病位、病机如何,再施与方药,最后还要告诫病人服药禁忌和平时的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