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来苏集》——伤寒总论

2024-09-13 11:40:01系统

读书笔记

时间: 2022 11 20

书名:伤寒来苏集

章节:伤寒总论

原文摘录:

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浮数,此名阳也,脉沉、迟,此名阴也。

脉有十种,阴阳两分,即具五法,浮是脉体,大弱是脉势,滑濇是脉气,动弦是脉形,迟数是脉息,总是病脉而非平脉也

脉有对看法,有正看法,有反看法,有平看法,有仄看法,有彻底看法 如有浮即有,有大即有弱,有滑即有濇,有数即有迟,合之于病,则浮为在表,为在里,大为有余,弱为不足,滑为血多,濇为气少,动为阳,弦为阴,数为在府,迟为在藏,此对看法也如浮数,脉气之有余者,名阳,当知其中有阳胜阴病之机,沉、迟,脉气之不足者,名阴,当知其中有阴胜阳病之机,此正看法也夫阴阳之在天地间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往,有余从之,知从知随,气可与期,故其始,为浮为大为滑为动为数,其继也,反反弱反濇反弦反迟者,是阳消阴长之机,其病为进其始也,为沉、为弱为濇为弦为迟,其继也,微浮微大微滑微动微数者,是阳进阴退之机,其病为欲愈,此反看法也浮为阳,如更兼大数之阳脉,是为重阳,必阳盛阴虚之病矣,为阴,而更兼弱迟之阴脉,是为重阴,必阴盛阳虚之病矣,此为平看法如浮而弱,浮而濇,浮而弦,浮而迟者,此阳中有阴,其人阳虚,而阴气早伏于阳脉中也,将有亡阳之变,当以扶阳为急务矣,如而大,而滑,而动,而数者,此阴中有阳,其人阴虚,而阳邪下陷于阴脉中也,将有阴竭之患,当以存阴为深虑矣,此为仄看法。如浮数之脉体虽不变,然始为有力之强阳,终为无力之微阳,知阳将绝矣,沉、迟之脉,虽喜变而为阳,如忽然暴见浮数之状,阴极似阳,知反照之不长,余烬之易灭也,是谓彻底看法更有真阴真阳之看法,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脉有胃气,是知不死所谓阴者,真藏之脉也,脉见真藏者死,然邪气之来也,紧而疾,谷气之来也,徐而和,此又不得以迟数定阴阳矣。

心得体会:

脉有对看法,有正看法,有反看法,有平看法,有仄看法,有彻底看法。此节虽只言脉,然又不止于言脉。比如看到一个弦脉,就要想到弦脉其产生机理是什么?其所主疾病有哪些?其所相反的脉象是啥?与其相类似的脉又有哪几种?弦脉可以兼见哪几种脉?各种脉象的特点、鉴别点在哪里?然后据脉象得出疾病将往何种方向趋势发展,是阳消阴长之机,其病为进?是阳进阴退之机,其病为欲愈?其实,这就给我们一种临床思考的方法,仲景先师《伤寒杂病论》每一篇标题为“辨××病脉证并治”,脉需详辨,证亦详辨之,看到每一个症状,作为医者,能不心中明辨乎?我们总说辨证论治,那么辨证到底辨些什么呢?就是要辨别清楚疾病产生的病因、病位、病机等;我们就太阳伤寒表实证、太阳中风表虚证来讲,病因都可以是外感风寒;病位都在太阳之表;那么病机是什么呢?就是产生疾病症状脉象的机理。一虚一实,就要进行鉴别,就要进行辨证,辨别其机理。是知柯韵伯先生虽仅举“脉之看法”,吾辈当“因此而悟彼,见微而知著”,临证更应举一反三,将疾病的来龙去脉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