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1

2024-09-13 17:50:17系统

脂溢性皮炎

验案

郭某,男,39岁。初诊日期:2023年12月4日。

【主诉】颜面反复红斑、丘疹、鳞屑伴瘙痒5年。

【现病史】患者自诉5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颜面部红斑、丘疹、鳞屑伴瘙痒,曾于外院治疗,治疗后症状缓解,但反复发作,遂来就诊。

【既往史】无特殊。

【四诊摘要】头面部可见红斑、丘疹、鳞屑。现时有口干,心烦失眠,二便可,舌淡红,苔薄白,有裂纹,脉弦。

【中医诊断】白屑风风热血燥证

【西医诊断】脂溢性皮炎

【治法】清热凉血,疏风止痒

【处方】 杏仁6g   桔梗10g   荆芥10g   桑叶10g

黄芩片15g   玄参15g   芦根20g   北沙参15g  

麦冬15g   甘草片6g

10剂  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内服。

3月后电话回访,患者自述服用中药后颜面皮损已消退,无明显瘙痒,近期无复发。

【按语】脂溢性皮炎是发生在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种慢性丘疹鳞屑性、浅表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头面、躯干等皮脂腺丰富区,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临床以皮肤油腻、鳞屑、丘疹等表现为主。

脂溢性皮炎在中医中又称为白屑风,是临床常见慢性、浅表性、炎症性、复发性皮肤疾病,青壮年较为多见,因皮肤油腻、红斑、覆有鳞屑而得名。中医认为该病主要是因为素体湿热内蕴,感受风邪所致。风热之邪外袭,郁久耗伤阴血,血伤则燥; 或平素本为血燥之体,复感风热之邪,血虚生风,风热燥邪蕴阻肌肤,肌肤失于濡养而致; 或由于嗜食肥甘油腻、辛辣之品,导致脾胃运化失常,化湿生热,湿热蕴阻肌肤而成。如《外科真全》记载:“ 白屑风初生发内, 延及面目耳项燥痒,日久飞起白屑, 脱去又生。由肌热当风,风邪入毛孔, 郁久血燥,肌肤失养,化燥症也。”一般来说,六淫、虫毒等常直接浸淫皮肤而发病,七情、饮食、劳逸、气温、季节变化、生活环境、嗜酒等也与脂溢性皮炎的发生有关。本病中医辨证多为风热血燥证、血虚风燥证、脾胃湿热证。

本案患者证型辩证为风热血燥,据《外科正宗》曰:“白屑风多发生于头、面、耳、项、发中,初起微痒,久则生白屑,叠叠飞起,脱而又生。此皆起于热体当风,风热所化。”患者症状反复,时有口干,有心烦失眠,脉弦,均属于血燥之象,长期耗伤阴血,故易感风热之邪,血燥生风,风盛则痒,故症状反复。  

本案患者病程长,症状反复,平素心烦失眠,时有口干,结合脉象脉弦,患者属于平素血燥之体,心烦失眠,血燥日久耗伤阴血,血虚生风,风热燥邪蕴阻肌肤,肌肤失于濡养所致,故出现头面部潮红伴脱屑,治以清热凉血,疏风止痒为主,故方药以甘桔汤合麦门冬饮子加减。用方中麦冬与沙参为君,主治燥伤肺胃阴津,有甘寒养阴、清热润燥之功;杏仁、桔梗宣降肺气,益气养阴为臣;荆芥透疹止痒,桑叶黄芩合用祛肺火,芦根清热生津止渴为佐;甘草清热解毒,甘缓和中,合玄参以清热凉血为使。诸药相合,可清热凉血,疏风止痒,诸症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