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2

2024-09-13 17:50:03系统

验案

吴某,男,26岁。初诊日期:2023年11月25日。

【主诉】头皮反复淡红斑、丘疹伴瘙痒2月余。

【现病史】诉2月余前无诱因出现头皮淡红斑、丘疹伴瘙痒,自觉头皮明显油腻,曾在外院就诊拟“脂溢性皮炎”治疗,症状好转,仍时有反复,遂来诊。

【既往史】无特殊。

【四诊摘要】头皮及面部潮红、油腻感,表面鳞屑,纳寐可,大便软,小便调,舌红,苔黄,脉滑。

【中医诊断】白屑风脾胃湿热证

【西医诊断】脂溢性皮炎

【治法】健脾除湿,清热止痒

【处方】 防风10g   皂角刺10g   炒白术15g   茯苓15g

陈皮10g   姜厚朴10g   栀子10g   泽泻15g

滑石15g   甘草片6g   炒枳壳10g   地肤子10g

丹参15g   黄芩片15g   炒苍术10g

10剂  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内服。

   二诊:2023年12月2日。服药后头皮瘙痒较前好转,咽痛,舌红,苔黄微腻,脉弦。方药改为:荆芥穗15g,淡豆豉10g,淡竹叶10g,炒牛蒡子15g,防风10g,法半夏9g,陈皮10g,广藿香10g,佩兰15g,薄荷6g,桔梗15g,连翘20g,金银花10g,甘草片6g,5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内服。

   三诊:2023年12月9日。治疗后头皮瘙痒,油腻感明显好转,咳嗽咳痰,咳黄色痰,口干口苦,舌红,苔黄微腻,脉弦。上方去荆芥穗、淡豆豉、炒牛蒡子、陈皮、藿香、佩兰,加炒枳壳10g,荆芥10g,化橘红10g,姜厚朴10g,炒苍术10g,干鱼腥草15g,5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2次内服。

 【按语】本案患者证型辩证为脾胃湿热,《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具有喜燥恶湿、喜通恶滞之特点,而湿邪其性重浊黏腻,患者自身脾胃失调,肠胃湿热,平素过食肥肉油腻、辛辣、酒类等,均会引起肠胃运化失常,积湿生热,湿热蕴积皮肤故有头发油腻感。热蕴肌肤、皮毛则生痤疮、脱屑;热郁化风则皮肤瘙痒、脱发。

本案患者为湿热体质,脾胃失调,偶有偏嗜油腻、辛辣,脾胃运化不及,积湿生热,湿热蕴阻肌肤所致。治以健脾除湿,清热止痒为主,故方药以除湿胃苓汤加减。用方中厚朴、苍术、白术健脾和中为君药,辅以泽泻、茯苓、滑石清热利水,令湿邪自小便而出。佐以栀子清泄三焦之湿热,黄芩清热燥湿,丹参、皂角刺活血养血,促进毛囊再生,地肤子除湿止痒,枳壳理气宽中,陈皮理气健脾,防风祛风胜湿。甘草和中,调和诸药为使。全方是胃苓汤的加味方,源于五苓散和平胃散。既燥湿又利湿,使体内停留的湿邪再无藏身之地,本方还可健脾,脾得健运,则可运化水湿,使水湿不再产生滞留。诸药合用共奏健脾除湿、清热止痒之功效。二诊患者因受风热之邪,故改方以辛凉解表之银翘散加防风祛风解表,半夏与陈皮燥湿化痰,藿香与佩兰化湿和胃。三诊患者症状均较前好转,但有咽痛,咳嗽咳痰,咳黄色痰,故二诊原方加减,加荆芥解表散风,化橘红、姜厚朴、炒苍术增强燥湿化痰力度,搭配鱼腥草清解肺热。

诊疗过程中,需要对疾病进展变化有所调整用药。总体本案诊治要以患者体质核心病机为主,主张“治病必求于本”,但也要以实际出发,患者疾病有所变化,辩明疾病不同时期背后病机所在,“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对症辩证用药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