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湿疹

2024-09-13 17:49:52系统

验案

韦某某,女,10个月。初诊日期:2023年5月10日。

【主诉】面部、四肢红斑、丘疹伴痒2周。

【现病史】患儿家长代诉,2周前患儿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面部红斑、丘疹,瘙痒剧烈,曾在外院就诊,具体治疗不详,症状渐加重,出现糜烂及黄色渗液,患儿夜间因瘙痒哭闹不安,睡眠欠佳,遂来诊。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蚕豆病史。

【四诊摘要】两侧面颊及四肢可见散在红斑、丘疹、糜烂、黄色渗液、少量黄色痂皮,偶见搔抓、哭闹不安,睡眠欠佳。

【中医诊断】湿疮(湿热蕴肤证)

【西医诊断】婴儿湿疹

【治法】清热解毒,燥湿止痒

【处方】十大功劳20g  九里明10g  野菊花20g  金银花20g

紫花地丁20g  蒲公英20g  蛇床子20g  地肤子20g

水杨梅20g    冰片3g(后下) 苦参20g  黄柏20g

石榴皮20g

5剂,水煎外洗,每日一剂,分两次外洗。

二诊:2023年5月16日。患儿原皮疹处已无明显渗液、可见大量黄色厚痂,易烦躁,睡眠欠佳。上方去苦参、黄柏、石榴皮,加甘草20g、黄精20g、艾叶20g,5剂,水煎外洗,每日一剂,分两次外洗。

三诊:2023年5月21日。 患儿原皮疹已全部消退,遗留色素沉着及少量脱屑。嘱患儿家长辅食可适量添加薏苡仁、山药,日常注意患儿皮肤保湿,适量外用保湿修复类乳膏。

【按语】婴儿湿疹,壮医称之为湿疮。壮医认为其病因主要为胎中遗热遗毒,或饮食失调,胃强脾弱。运化失职,以致完谷不化,水湿为生,浸淫成疮,或内蕴湿热,外受风湿热邪,致湿热毒邪蕴阻,导致“三道”“两路”受阻而发病。西医认为婴儿湿疹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变态反应性疾病,食物过敏是婴儿湿疹的主要病因,IgE介导的食物变态反应参与了婴儿湿疹的发病。

钟江教授认为,婴儿服药不便,故治疗以外用为宜,但皮肤娇嫩,故选药宜慎,以免损伤皮肤导致不良反应。壮医外治治疗婴儿湿疹有其独特优势。

本案中药外洗剂中银花清热解毒,无经不入,蒲公英只入阳明、太阴二经,二者功用有别,然银花得蒲公英则其功更大。紫花地丁、野菊花、蒲公英三者具有清热解毒消肿之功效,配伍应用,效用更强。蛇床子、地肤子祛风、燥湿、止痒;白鲜皮为苦寒胜湿之药,能通行经髓脉络;水杨梅、十大功劳、九里明为壮族地区道地药材,有较好的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之效;冰片燥湿敛疮。黄精性平质润;艾叶暖血温经,行气开郁之药;苦参清热、燥湿、杀虫;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其主要成分是小荣碱,有抗菌消炎作用、石榴皮收湿敛疮,其中鞣质,当它们与黏膜、创面等接触后,能沉淀或凝固局部的蛋白质,使在表面形成较为致密的保护层,有助于局部创面愈合或保护局部免受刺激。诸药合用,清热解毒、燥湿祛风止痒,药性温和,局部外用直接作用于体表的龙路和火路,直达病所:一方面疏达畅通龙火二路;另一方面可通过龙路和火路调整脏腑功能,调节人体气血平衡,提高机体免疫机能,从而使阴阳气血归于平衡,天地人三气得以同步运行而瘙痒自除,病体得安。

“毒虚致百病"是壮医基本的病因病机论,解毒补虚则是壮医重要的治疗原则。婴儿湿疹皮损呈多种形态发无定位,易于湿烂渗液,婴儿自控能力差,搔抓刺激后易致渗出,故若治疗不及时易合并感染致病情加重。故发作期当尽快控制症状,以“解毒”为主,康肤外洗剂控制症状快,能有效缓解瘙痒,即使有渗出时亦可使用。但婴儿湿疹究其根本成因为先天不足,胃强脾弱,胃强则食多量大,脾弱则运化失职,以致完谷不化,水湿为生,浸淫成疮,病根主要在脾,故治疗后期及皮疹消退后则应着重治脾,补其脾虚,疲弱转强,水谷得运,湿亦无从产生。壮医认为“药补不如食补”,故缓解期则当以“补虚”为主,可予薏苡仁、山药等药食同源之品健其脾虚,防其复发。湿疹由于病因复杂,又病因难除,若治疗不当,瘙痒影响患儿饮食及睡眠,长久可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及免疫功能。壮医外治见效迅速既免去患儿服药不便之忧,又避免了过量应用糖皮质激紊软育所致不良反应和停药后可能出现的反跳现象,减少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