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肠胶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对照观察及电镜超微结构的研究

2024-08-29 15:03:28系统

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胃肠肛门病外科  赵云    530012

指导:肖振球教授

目的:运用安肠胶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进行临床对照观察和电镜超微结构的研究。法:选择符合标准的UC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予以安肠胶囊、柳氮磺胺吡啶(SASP)口服,疗程均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透射电镜下观察8例安肠胶囊治疗前后超微结构的变化,并与正常2例对比。结果:安肠胶囊能够有效改善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症状及细胞异常超微结构,促进溃疡愈合。临床对照观察治疗组其临床症状、肠镜及病理变化均明显改善,临床总有效率为86.67%,明显优于SASP对照组(P<0.05)。透射电镜下8例患者经安肠胶囊治疗后,结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异常超微结构如细胞器、胞质等得到明显的改善,接近于正常细胞的超微结构,说明安肠胶囊有改善结肠粘膜局部病变、增强细胞免疫及其调节作用。结论:安肠胶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明显,有较好的抗炎、免疫调节、改善肠道运动功能、改善组织微循环、促进溃疡修复及愈合的作用,临床应用未发现毒副作用。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炎症性肠病,主要发生在结肠粘膜层,以溃疡糜烂为主。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应用中医药治疗具有辨证灵活、方法多样、疗效确切、副作用少等优点。笔者对38例UC患者应用安肠胶囊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2000年成都全国炎症性肠病学术研讨会修订的“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1] 确定诊断、评分和疗效标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安肠胶囊治疗组与SASP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中病程最短的3个月,最长的12年;对照组最短的4个月,最长的10年余。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等方面对比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1、表2。

表1 两组患者年龄、分级、诱因、治疗等情况比较表

组别

诱因


治疗史


分级


年龄分布(岁)





平均年龄(岁)


18~

30~

40~

50~

60~

(X±S)

治疗组

18

12

22

8

6

24

6

4

9

5

6

43.56±14.53

对照组

20

10

21

9

5

25

4

6

8

6

6

45.50±13.47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类型、表现、病变累及范围情况比较表

组别

类型



肠镜病变累及范围




临床表现







初发型

慢性复发型

慢性持续型

直乙

左半

右半

腹胀

腹泻

腹痛

粘液便

脓血便

里急后重

治疗组

4

11

15

18

5

3

4

29

30

29

30

25

30

对照组

4

12

14

16

4

4

6

30

30

30

30

28

30

2、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安肠胶囊(广西瑞康医院生产,桂卫药制字:(2000)006071, 药物组成: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干姜、熟附子、补骨脂、地榆、广木香、延胡索、槟榔、赤芍、薏苡仁、鸡内金、白头翁、甘草等)4片口服,每日3次。对照组予柳氮磺胺吡啶(SASP:上海福达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30301)1克口服,每日3次。 30天为一疗程,每例观察两疗程,连服两个疗程,治疗期间停服一切其他相关药物。观察临床症状、肠镜、病理及实验室、血液检查结果。实验数据采用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SPSS V11.5统计软件。


3、治疗结果(见下列各表):

表3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表

组别

n

临床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冶疗组

30

5

11

10

4

86.67%*

对照组

30

2

7

13

8

73.33%

与对照组比,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肠镜观察积分比较表

项目

n

安肠胶囊组


SASP组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腹胀痛

30

1.93±0.69

0.83±0.75

2.06±0.73

1.63±0.72

粘液脓血便

30

2.60±0.62

0.83±0.87

2.76±0.50

1.57±0.77

里急后重

30

2.37±0.72

0.96±0.85

2.46±0.77

1.73±0.87

充血水肿

30

2.83±0.38

1.46±1.04

2.93±0.25

2.10±0.88

粘膜糜烂

30

2.20±0.81

0.6±0.89

2.36±0.85

1.43±0.97

粘膜溃疡

30

1.20±0.76

0.17±0.46

1.17±0.59

0.27±0.45

与对照组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结肠粘膜光镜病理变化改善情况比较表

治疗组




对照组




n

治疗前

治疗后

消除率(%)

n

治疗前

治疗后

消除率(%)

溃疡

30

27

4

85.19%Δ

30

28

8

71.43%

隐窝脓肿

30

26

5

80.77%*

30

27

10

62.96%

炎细胞浸润

30

30

9

70%Δ

30

30

12

60%

腺体异常

30

27

6

77.78%*

30

26

9

65.38%

与对照组比,治疗组病理变化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ΔP<0.05)


表6  两组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补体比较表(  ±S)


项目

n

安肠胶囊组


SASP组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lgA(g/L)

30

3.82±0.42

3.68±0.57

3.81±0.37

3.74±0.41

lgG(g/L)

30

16.73±2.07

13.49±2.81Δ

17.01±1.96

14.33±2.55

lgM(g/L)

30

2.35±0.28

2.06±0.42*

2.35±0.33

2.35±0.40

补体C3(g/L)

30

1.86±0.23

1.14±1.36*

1.87±0.23

1.35±0.29

与对照组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ΔP<0.05)  

治疗前两组各项检查均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两组具有均衡可比性;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提示安肠胶囊疗效优于SASP。安肠胶囊对UC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优于SASP(P<0.05)。治疗后两组lgG、lgA、lgM、补体C3均下降,但以安肠胶囊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说明安肠胶囊有明显的抑制异常的体液免疫的作用。治疗前病理提示有炎细胞浸润、溃疡、隐窝脓肿等,但经过安肠胶囊治疗后,充血水肿显明减轻,糜烂、溃疡多数消失,与对照组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表明,安肠胶囊组临床综合总有效率、肠镜、病理改善均优于SASP对照组。

电镜研究

1、临床资料:UC患者8例(男5女3),进行治疗前后电镜超微结构的观察对比。正常者2例(男女各1例),作为比较性研究病例。

2、观察方法:将8位患者和2位正常者共18例分为三组,即安肠胶囊治疗前组(8例),安肠胶囊治疗后组(8例),正常空白对照组(2例)。治疗前组电子肠镜下取样本后,服安肠胶囊两个疗程,再行电子肠镜检查取样本;空白组取一次结肠粘膜样本即可,不需服药。标本取出后,均置入4℃预冷2.5%戊二醛和1%锇酸混和液中固定, 4℃保存。通过透射电镜(由广西医科大学电镜室提供,机型:日立HITACHI-500)摄片观察结肠粘膜的超微结构,如隐窝、杯状细胞、吸收细胞及细胞器(如微绒毛、线粒体、内质网等)等治疗前后及与正常组情况。

3、观察结果:

3.1:安肠胶囊治疗前组:隐窝结构变形,腺上皮增生。杯状细胞、炎性细胞增多,吸收细胞减少,细胞间连接复合体破坏,间隙增宽,见断离、水肿,胞浆内结构不清。结肠腺数量增多,腺窝开口大,杯状细胞开口处有大量粘液排出。微绒毛明显稀疏,排列不整齐,很多微绒毛缩短、变粗或相互融合,大部分脱落致数量稀少,甚至缺如,残存的微绒毛多分布于两个细胞交界处。有的吸收细胞被杯状细胞挤压变得不规则。粗面内质网较少,而游离的核蛋白体丰富。有的胞质内见到大小不等的空泡。杯状细胞镶嵌于吸收细胞之间,有的杯状细胞粘液颗粒排出后致胞质空虚,有的失去完整性见细胞器外逸。内质网见扩张、解体、肿胀或断裂,有的表面丢失部分核糖体,胞质中游离的核糖体和多聚体也相应增多,可形成小泡乃至大泡。大量视野下线粒体肿胀、扩张、嵴减少、断裂、消失,甚至呈空泡状,线粒体基质肿胀,均匀变浅,嵴肿胀,重度肿胀的线粒体体积明显增大,基质内出现多个亮区或全部变空,基质颗粒消失,嵴少甚至很难见到,外膜有时破裂,其嵴紊乱有融合趋向,线粒体大小很不一致,甚至形成怪异的巨大的线粒体,有的因退变而被溶酶体消化。间质见大量水肿液,毛细血管扩张,含有大量的吞饮泡,间质内淋巴细胞、浆细胞常成簇分布,多处于功能活跃状态。有的高尔基复合体被挤压至细胞底部。

3.2:安肠胶囊治疗后组:结肠黏膜超微结构的异常改变得到明显改善,结肠粘膜光滑,无杂物污染,肠腺口清晰,隐窝上皮基本完整,腺上皮轻度增生,基底膜无明显增厚,腺上皮间基底膜粘合完整。隐窝开口见有少许粘液分泌物和比结肠腺开口小而少的杯状细胞,仍可见其顶端分泌物外形不整齐,表面不平。相邻两细胞间以指状相嵌连接,近游离缘端为紧密连接,细胞核位于基底,胞浆中散在酶原颗粒。黏膜上皮组织细胞排列整齐,吸收细胞表面的微绒毛丰富,分布均匀,排列整齐,顶端膨胀减轻,长短粗细基本一致,但仍可见少许脱落现象。杯状细胞较治疗前减少,细胞内无核膜断裂及溶解,胞浆丰富,线粒体无断嵴、溶解,胞浆中富含粘液颗粒,细胞器丰富,线粒体肿胀明显减轻,嵴断裂减少,无空泡现象。内质网无扩张、断裂及成池现象,脱颗粒减少。杯状细胞的核呈三角形位于基底部,其核上方含有大量电子密度低的分泌颗粒,在基底膜下有大量的淋巴细胞。胞浆内结构均匀清楚。固有膜胞浆细胞浸润,有少量淋巴细胞。

3.3:正常空白对照组:结肠粘膜上皮组织表面覆盖着吸收细胞和杯状细胞,基底部下为一层均匀的基膜,细胞核圆形或椭圆形,核膜光滑,胞质丰富,线粒体、粗面内质网较多,胞浆中高尔基体高度发达,有散在酶原颗粒,上皮细胞间有大量的缝隙连接蛋白和连接复合体,可见紧密连接,结构清楚,无断裂现象。结肠隐窝结构完整,分布均匀,排列整齐,腺体轮廓清楚,各腺体大致平行,低倍放大观察可看到粘膜表面分布纵横交错的沟纹,且彼此融合并分割粘膜使之成肠区结构,呈不规则形,其表面分布大小、形状一致的隐窝,每个肠区约有50-70个隐窝,隐窝间并无明显分界,其中夹有窝孔,开口呈圆形,个别隐窝孔中央还可看到粘液。吸收细胞数量多,呈椭圆形或高柱状,细胞排列紧密,表面有微绒毛,游离缘有大量排列整齐的微绒毛,有的微绒毛内芯含有微丝,胞质内线粒体较多,线粒体多数为圆形或椭圆形,散在分布于细胞核的周围,线粒体脊呈板层状排列,互相平行,并垂直于线粒体长轴。细胞核卵圆形,位于细胞基底部,丰富的粘液颗粒位于核的上方。有丰富的内质网,发达的高尔基体,主要位于核上区,另有较多的溶酶体。杯状细胞散在于吸收细胞之间,呈倒锥状,表面微绒毛较吸收细胞少而长,核上区充满粘原蛋白颗粒,高尔基体发达,核周围有丰富的、平行排列的内质网,炎症性细胞少而且无明显浸润。细胞器内无空泡形成。

电镜下安肠胶囊治疗前见杯状细胞发育不成熟,数量增多,线粒体、微绒毛变性。正常情况下,杯状细胞顶部因含有大量膜包的分泌颗粒的而膨大,细胞基底部因无分泌物而形成卡柄状附着于基膜上。因杯状细胞的分泌是连续性的,故细胞的形态保持为高脚杯状。粘膜上皮细胞微绒毛表面有一层粘液层,其主要成分是杯状细胞分泌的一种高分子糖蛋白。结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微绒毛显著减少,且排列极不整齐,推测其酶类、载体、蛋白受体数量减少,功能低下,产生腹泻及腹胀。应用安肠胶囊治疗后,线粒体肿胀减轻,微绒毛排列整齐,杯状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提示安肠胶囊能够有效提高肠壁的屏障机能,修复损伤组织,促进溃疡愈合。

讨论

本病属中医学之“泄泻”等范畴,其病因多为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弱等。其本是脾气亏虚;其标是湿热内蕴;局部病理变化是瘀血阻络。笔者认为,其病因病机可归纳为虚、湿、损三个方面。虚为脾肾阳虚,运化温煦水湿功能失常;湿为湿邪内聚,阳虚甚者多为寒湿、冷癖,实邪甚者多为湿热内盛;损为结肠络脉损伤,伤脂败血,日久并可导致整体气血亏虚。在治疗上当健脾益气为主,兼以清热化瘀,不宜过多采用破血、苦燥、攻下,否则易破血伤气、苦燥耗津,故应在扶助正气,增强其机体免疫功能的前提下,从邪居处着眼,荡涤攻除稽留胃肠积垢之邪,获邪去正安,我们从整体着眼,从健脾益气、温补脾肾、清肠祛湿、活血化瘀、行气导滞五法合用着手,证明了以“清热利湿解毒、活血化瘀、行气导滞治其标,健脾益气、温补脾肾治其本”的治则治法是合理的。

安肠胶囊方中黄芪补气健脾,升阳举陷,温养脾胃,补益元气,调节免疫机能,加强组织修复,抑菌消除水肿;白术苦温健脾,燥湿利水;茯苓甘淡渗湿,健脾安神;木香行气调中止痛;干姜归脾胃经,温中祛寒,扶阳抑阴,温中回阳而除里寒,对脾胃虚寒之泻痢尤适;附子入心脾肾诸经,温肾壮阳,二者合用,温壮脾肾之力尤大;补骨脂归肾脾经,温补脾肾,善补命门,壮阳止泻;赤芍凉血活血,解痉止痛,养血敛阴、柔肝止痛,能改善肠粘膜局部血循环和疏通组织粘连,具有良好的消炎抑菌、改善微循环和调节免疫功能;薏苡仁健脾止泻;鸡内金健胃消食;槟榔行气导滞;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地榆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甘草调和诸药。方中党参、黄芪、白术、补脾益肾,扶助通气,调治脾虚之本,党参、黄芪、白术有增强人体免疫调节,甘草有类皮质激素功效,二者配合有免疫调节作用。诸药合用,标本兼顾,寒热并用,故不仅能够有效改善症状,而且可以消除炎症,促进溃疡愈合,达到使疾病痊愈的目的。综观全方补脾益肾,清热祛湿,升清举陷,和络护膜,补而不滞,温而不燥,散中有收,标本兼顾,能使邪去正安,直接地调整机体本身及结肠局部的免疫功能,且可降低复发率。安肠胶囊同时具有促进溃疡修复、愈合及增强细胞免疫及其免疫调节作用,使免疫功能稳定,提高肾上腺皮质功能,具有良好的抗炎、改善组织微循环等作用。能够保护肠道粘膜,阻断炎性介质释放,抑制炎性渗出,减轻炎症反应,促进溃疡组织的修复及愈合。

但目前国内尚未有确切的发病情况的报道,有必要进行发病学研究。虽然中医药治疗有很大的优越性,但因多为回顾性的总结,诊断标准、辨证分型不统一,缺乏严谨的科研设计,使疗效的可信性下降。需尽量使各地诊断标准、辨证分型统一,便于临床统一和分析,这样才有利于开展肠道炎症疾病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中华内科杂志,2001,40(2):13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