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养生 护阳防寒补水睡足多吃“苦”

2016-06-21 11:49:00系统

今天(6月21日)迎来“夏至”节气,这一天太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是太阳在一年中所能达到北半球最高的纬度,也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且越往北白昼越长,黑夜越短,直到北极圈以内,白昼成为24小时。在北半球,春分秋分昼夜等长,夏至昼长夜短,冬至昼短夜长,南半球则正好相反。“至”是“极”的意思,夏至也叫“日长至”。夏至节气以后,太阳的直射点一天一天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时间也一天比一天缩短。夏至,意味着炎热天气的正式开始,标志着盛夏的来临。

\

夏季养生宝典:和于阴阳,顺其自然,护阳防寒补水睡足多吃“苦”。
  宝典一:护阳防寒    

夏至之日白昼最长,阳气最盛,谓之“阳气至极”;而夏至之后白昼渐短,黑夜渐长,谓之“阴之始至”。夏至对应乾卦,六爻皆阳,天地间的阳气达到极致,进入盛夏,在此以后,阳气将渐消而阴气逐渐增长。另一方面,夏季也是所谓“阴阳争死生分”的时节,因为此前是阳长阴消,此后则转为阳消阴长,此时盛阳覆于阴上,阴始生于其下,喜阴的生物开始滋生而喜阳的生物开始死去(如夏枯草),阴阳交错,人易生病。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夏三月,……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素问吴注》曰:“气泄则肤腠宣通,时令发扬,故所爱顺阳而在外也”。意思就是顺应天时,使体内的阳气自然得到宣散,肤腠宣通,不要闭汗。这乃是顺应夏气、保护身体机能旺盛滋长的法则。违背这一法则,就容易得心脏病、肺病,到了冬天这些病的病情就会加重,还会导致别的疾病发生。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祖宗的养生智慧颠扑不破。

根据中医学“天人相应”养生观念,夏季是阳气最旺的时节,自然界阳气处于升发状态,人体的阳气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应该保持一个充沛的状态。这一时节的养生保健要顺应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
行动刚要
   1.忌贪凉 宜适当出汗

人是恒温动物,人的体温会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夏令时节,阳光灿烂,自然界阳气旺盛,外环境温度、湿度都比较高,人体为了调节自身内环境温、湿度,此时人体为了顺应天时处于“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的状态,就需要适时皮肤腠里疏泄,毛孔开张排汗,通过出汗将体内多余的湿热排出体外。夏令时节,让身体适度出汗,可以带走体内暑湿之邪,出汗可以促进人体新陈代谢,调整人的体温,促进人体排毒,将体内废物毒素排出。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贪恋空调,就生硬打乱了这种调节机制,当我们从炎热的环境,突然进入到低温的空调环境,就会使本来正常排泄汗水的毛孔突然关闭,这种关闭由于来的很突然,在关闭过程中,会造成两个不良后果,一是将寒冷之气一同闭塞在体内,二是导致本来正常的排汗、排毒功能突然被打乱而中断,汗出不畅留于体内就是湿邪,最终导致寒湿毒邪停留体内。中医认为“肺主皮毛”,主导着毛孔的正常排泄汗水,这个逆于自然的低温空调环境,导致停留于体内的寒湿毒邪损伤肺脏,近者就是夏季伤风感冒、空调病,远者就是在秋冬季节使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冬病”频繁复发或病情加重。
   2.忌贪食生冷

夏季天气炎热、湿气重,酷热难耐,现代人喜冷饮,容易导致寒湿侵入人体。夏令时节人体的阳气本来就浮盛于外,相对的五脏六腑的阳气就“虚于内”而不足,如果再贪食生冷食物,肆意喝冷饮、吃冰镇瓜果、雪糕、冰淇淋,无异于雪上加霜,寒上加寒,尤其是体质虚寒者。寒湿之邪首先损伤脾阳,导致脾的运化水湿功能失调,湿气越来越重。所以,人们在夏天会觉得困倦乏力、精神不振、食欲不振、昏昏欲睡,或腹痛、腹泻,或脸上长痘痘和斑块等。更有甚者,湿聚成为痰饮,酿成哮喘祸根。中医认为“形寒饮冷则伤肺”,正如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夏月伏阴在内,饮食不可过寒,如《颐身集》所说:“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心旺肾衰,即外热内寒之意,因其外热内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多吃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等。
夏季养生应顺应夏气,暑天虽热,宜适当出汗,勿贪恋空调、吹风扇,勿贪凉冷饮。
   3.保证睡眠充足

白天属阳,夜晚属阴,若能保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睡早起的生活规律,则有助于体内阴阳平衡,促进身体健康。如果反过来,黑白颠倒,睡眠不足,不仅扰乱作息规律,也容易损耗阳气,体质也会越来越虚寒,容易滋生各种疾病。夏季天气是昼长夜短,起居调养,宜晚睡早起,中午补个觉(午睡半小时至1小时),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顺应阳气的充盛,利于身体气血运行。这里说的晚睡并不是熬夜,只是适当晚睡而已。
   4.适当吃姜

\

《黄帝内经》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之时,自然界阳气升发,人们宜顺时而养,须护养体内阳气,使之保持充沛。夏季是自然界阳气旺盛的季节,夏令养生当与自然界阳气相应,适当吃些温性食物,顺时就势,顺其性“动而向外”,使阳气得到正常的宣泄和舒展,助阳升发,养阳护阳。正如《素问注证发微》云:“圣人于春夏而有养生长之道者,养阳气也”。

生姜味辛性温,有温肺化痰,发汗解表,暖胃散寒,健胃助消化,杀菌消毒之功效。生姜辛热助阳、发散,可谓顺应夏气,顺时就势,助养阳气。俗语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一年四季保健康”。

根据中医理论,生姜是助阳之品。夏季炎热天吃姜,岂不是热上加热、火上浇油吗?中医经典著作《注解伤寒论》谓“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复衣……”。意思是说,在夏季,阳气蒸蒸日上,向上向外散发,故天气表现得十分炎热。但与此同时,在里的阳热反而虚少,因而容易生冷生寒,故地下表现得相当阴冷。相应于人就是“阳气在表,胃中虚冷”。那么这就好理解了:夏季阳气在表,胃中虚冷,吃生姜可以温胃健脾;而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健,则身体健。再者,由于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往往爱贪凉饮冷,而叹空调、吹风扇过冷过久、贪食冷饮冰淇淋,很容易损伤人体阳气。中医认为肺主呼吸,开窍于鼻(肺通过鼻与外界直接相通),外合皮毛(包括皮肤黏膜、汗腺、毛孔等),肺和皮肤黏膜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空调寒冷之气会很容易从鼻、皮肤、毛孔侵入人体,损伤肺卫之阳气,导致呼吸道免疫力下降,细菌、病毒就容易乘虚而入。在夏季,人们喜欢喝冰镇冷饮,把瓜果放冰箱冷藏后再吃,这样会很容易损伤脾胃之阳气,导致腹泻、腹痛等多种疾病。万病皆损于阳气,要想健康长寿,先要把人的阳气补足。

在夏季适当吃生姜,一可顺应夏气,助阳升发,阳气抒发出来,可以让毛孔张开,汗液排泄通畅无阻,让身体适度出汗,可以带走体内暑湿、寒邪,出汗可以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促进人体排毒,将体内废物毒素排出;二可顺势而治,用生姜温肺暖胃健脾、驱寒祛邪,解除因叹空调、吹风扇、食冷饮而导致的病痛。

推荐二款生姜养阳方,暖暖的,很贴心。
   1.姜枣红糖水:生姜2-3片(10-15克)、红枣5个、红糖适量,加清水煎煮成200ml左右姜枣红糖水,早餐前饮服。
   2.醋泡生姜:生姜半斤,切成姜片放在瓶中并加入适量米醋浸泡3天,每天早餐的时候喝点米粥,吃2-3片醋泡生姜,不仅清爽可口,还能养阳护阳,保健防病,妙不可言。这醋泡生姜平时最好放在冰箱里保藏。
用醋泡生姜的妙处,是因为生姜是宣发、发散的,而醋的酸味是收敛的,于是生姜宣发的力量便得到收敛以防升发太过,生姜升发阳气的力量变得平和而有效,升阳而又收敛,不会让阳气四下散开。
   食姜注意事项:
   1.在早上食用,不宜在晚上食用。
   2.适宜人群:适宜于平和质、尤其是阳虚质人群。
   3.禁忌:阴虚内热、湿热证及实热证禁服。肝炎、疮疖、糖尿病及干 燥综合征患者不宜食用;孕妇不宜食用。特殊人群及患者如需使用,请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4.忌食用过多,适可而止,否则易生热损阴,可致“上火”、口干、喉痛、便秘等症。
   5.建议不要去姜皮,削皮就不能很好地发挥生姜的整体功效。
   6.忌吃烂生姜和变质生姜。
  宝典二:补水  

夏季天气炎热,皮肤毛孔张开,腠理疏泄,容易出汗过多,损耗水分阴津,易致口干口渴、心烦燥热,甚至脱水,应适当多喝稍温的开水,以补充人体损失的水分;也可适当多喝绿豆汤,常吃西瓜,即可补充水分,又可消暑。
   宝典三:宜多吃“苦”

\

夏季饮食原则是清淡富有营养又容易消化,宜多吃“苦”,因苦味食物具有清凉解暑、祛湿除烦、利尿活血、解除疲劳、消炎退热、清心明目、促进食欲等作用,可适当多吃苦瓜。

中医说的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分别对应的五脏为肝、心、脾、肺、肾,对应的五季为春、夏、长夏、秋、冬,而归属于五行则是木、火、土、金、水。夏季属火,心也属火,因此夏天心火最易亢盛。苦瓜也叫“凉瓜”,其味苦性寒,归心经。苦瓜不仅有清凉解暑、清心明目、祛湿除烦、益气生津、消解疲劳、提神醒脑、健脾开胃、促进食欲之功;还有降血糖、降血脂、抗肿瘤、预防骨质疏松、调节内分泌、美容肌肤、抗氧化、保护细胞膜、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提高机体应激能力、保护心脏、抗菌以及提高人体免疫力等药用和保健功能。所以,夏吃苦瓜最相宜,炎热的夏季宜适当多吃苦瓜。

注意:苦瓜虽然好,却并不适合所有人群,其中脾胃虚寒者不宜多食苦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