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病证结合诊疗指南

2022-07-20 11:42:12系统


高尿酸血症( hyperuricemia,HUA) 是嘌呤代谢障碍引起的代谢性疾病。痛风 ( gout) 是一种单钠尿酸盐 ( monosodium urate,MSU) 沉积所致的晶体性关节炎,与嘌呤代谢障碍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原发性痛风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致病,具有一定的家族易感性,目前发病原因未完全阐明; 继发性痛风主要发生在其他疾病过程中 ( 如肾脏疾病、血液系统疾病) ,或因服用某些药物以及肿瘤放疗、化疗等原因所致。该病属于中医学风湿病 ( 痹证、痹病) 范畴。痛风在世界各地均有流行,不同地区和人群的痛风发病率存在一定的差异。据我国人群流行病学统计,痛风患病率为 0. 86%~2. 20%,其中男性为0. 83%~1. 98%,女性为0. 07% ~ 0. 72%,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 Chinese Rheumatism Data Center,CRDC) 网络注册及随访研究的阶段数据(截至2019年7月)显示,基于全国各地区308 家医院的21 277 例痛风患者统计,我国痛风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40. 1岁,男女罹患本病的比例约为20 ∶ 1。高尿酸血症不仅是痛风的早期阶段,同时也是引起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和慢性肾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2020年系统性红斑狼疮指南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其诊断和治疗均很复杂。在我国制订既符合国际指南制订标准又贴近中国临床实践的SLE诊疗指南势在必行。本指南由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协作组联合牵头发起,采用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订及评价(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分级体系和国际实践指南报告标准(RIGHT),就我国一线风湿免疫科医师关注的12个临床问题,给出了较为详细的循证推荐,旨在提高SLE诊疗的科学性,提高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质量。

2018年类风湿关节炎指南

建立一种新的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指南(RA)在中国。建立了一个多学科指南开发小组。采用建议分级评估、开发和评价(等级)系统对证据的质量和建议的强度进行评价。建议来自于证据体,利益和损害的平衡,以及患者的价值观和偏好。指南开发小组为诊断和治疗RA制定了10项建议。该指南涵盖了RA的分类标准、疾病活动监测和评估、抗风湿药物(DMARDs)和糖皮质激素的靶向治疗方法。本类风湿性关节炎指南旨在为中国的临床医生和患者做出最佳决策的工具。

2020年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关节炎患者实践指南

近年来,强直性脊柱炎(AS)/脊柱关节炎(SpA)临床专家共识或指南不断更新,但如何更好地理解与执行,患者自我参与管理是提高诊疗水平的关键环节之一。通过成立多学科专家和患者共同参与的AS/SpA患者实践指南工作组,开展AS/SpA病友会患者与专家共同参与的AS/SpA患者关注问题的调查,筛选出问题,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相关原则,按照国际规范流程,提出AS/SpA患者实践指南意见15条。

骨关节炎诊疗指南(2018年版)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关节退行性疾病,预计到2020年将成为第四大致残性疾病,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2007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发布的《骨关节炎诊治指南》对我国OA的诊断及治疗起到了巨大的指导和规范作用。为了及时反映当今OA药物和手术治疗的新理念和循证医学进展,优化OA诊疗策略,规范骨科医生诊疗行为,自 2017 年 6 月开始,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和《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组织国内关节领域相关专家,根据近年OA 药物及手术治疗的最新进展,参考国内外OA诊疗指南,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原则对原指南进行更新。

2011年系统性硬化病诊断及治疗指南

系统性硬化病(svstemicsclerosis,SSc)是一种以皮肤变硬和增厚为主要特征的结缔组织病女性多见,多数发病年龄在30~50岁。根据患者皮肤受累的情况将 SSc分为5种亚型:①局限性皮肤型SSc(1imitedcutaneousSSc):皮肤增厚限于肘(膝)的远端,但可累及面部、颈部。② CREST综合征(CRESTndrome):局限性皮肤型ssc的一个亚型,表现为钙质沉着(calcinosis,C),雷诺现象 (Raynaudsphenomenon,R),食管功能障碍(es0phagealdysmotility,E),指端硬化(sclerodactylv,S)和毛细血管扩张 (telangie{:tasia,T)。③弥漫性皮肤型 SSc(diffusecutaneousSSc):除面部 、肢体远端 外 ,皮肤增厚还累及肢体近端和躯干。④无皮肤硬化的 SSc(SScsinescleroder—ma):无皮肤增厚的表现,但有雷诺现象、SSc特征性的内脏表现和血清学异常。⑤重叠综合征overlapsyndrome):弥漫或局限性皮肤型ssc与其他诊断明确的结缔组织 病同时出现,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或类风湿关节炎。

2010年干燥综合征诊断及治疗指南

干燥综合征(SjSgrenssvndrome,SS)是一 种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由于其免疫性炎症反应主要表现在外分泌腺体的上皮细胞,故又名自身免疫性外分泌腺体上皮细胞炎或自身免疫性外分泌病。临床除有涎腺和泪腺受损功能下降而出现口干 、眼干外,尚有其他外分泌腺及腺体外其他器官受 累而出现多系统损害的症状。其血清中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和高免疫球蛋白。本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指不具另一诊断明确的结缔组织病(CTD)的 ss。后者是指发生于另一诊断明确的CTD,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RA)等的ss。本指南主要叙述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pSS属全球性疾病,用不同的诊断标准在我国人群的患病率为0.29%~0.77%,在老年人群中患病率为 3%~4%。本病女性多见 ,男女比为 1:9~1:20。发病年龄多在4O~50岁,也见于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