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015-05-07 23:02:49系统

在跟师学习期间,经常听老师讲起在临床实践中应疾病的预防。预防为主是我们当代的医疗方针,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是治重于防,预防的意识和实践都很滞后,

事实上,我们古人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治未病思想。《商书.说命》说“有备无患”《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又说“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就生动地体现了《内经》防重于治的思想。所谓治未病,包括治未病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疾病的发生,关系到邪正两个方面。治未病,就是要从提高正气和驱除病邪两个方面着手。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具体包括五个方面:顺应四时、调形养神,调整心态,舒缓压力;合理饮食、均衡营养;运动形体、提高体质;预施针药,未雨绸缪。未病先防,当然是最理想的积极措施,但如果疾病已经发生,则应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这里治皮毛,即强调早期治疗,疾病还处于萌芽状态时,病邪较轻,也较单纯;正气较足,修复能力较强;病位较浅,易于袪除。此时是治疗的最佳时机,应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促使疾病早期治愈。既病防变还包括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其目的在于防止疾病的传变与加重,减少病人的痛苦,缩短疾病的疗程。

事实上现代医学也愈来愈重视预防的作用,从患者的角度,可大大减轻病人的痛苦,从卫生经济学了角度,预防可节省大量的卫生资源。可以佐证的是,欧美发达国家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医疗费用飞速上升,其后政府认识到预防的重要性,将思路从治疗转到预防上来,加大了对疾病预防的投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欧美发达国家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已经开始逐渐下降。而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卫生资源还十分缺乏,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还处于缺医少药的境地,充分认识我国传统医学“防重于治”的精神与方法,并以之指导我们的医疗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