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寒梅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经验
2024-08-13 15:21:57系统
林寒梅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经验
异常子宫出血是指与正常月经的周期频率、规律性、经期长度、经期出血量中任何1项不符的、源自子宫腔的异常出血,临床上多见于青春期及围绝经期女性。其表现形式多样,病情变化多端,现代医学通常认为本病由下丘脑 - 垂体 - 卵巢轴功能异常所致,并将其病因分为两大类,即有无子宫结构性改变而引起的不规则阴道流血。AUB 归属于中医学“崩漏”的范畴,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严重紊乱的一种疾病。经血非时暴下不止称“崩中”,淋漓不尽者为“漏下”,两者病因病机相似,常相互转化。《景岳全书·妇人规》言:“暴崩者,其来骤,其治亦易;久崩者,其患深,其治亦难。”本病病程缠绵,病情反复难愈,易导致贫血、感染,甚至失血性休克,属于妇科危急重症,需调治善后得当,否则病势迁延,长此以往将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影响。林寒梅教授经验丰富。现将其治疗 AUB 的经验浅析如下。
1、病之成因,百家争鸣
中国历代医家对崩漏病因病机的阐述常各抒己见。《景岳全书·妇人规》将崩漏病机归为“阴虚阳搏”“先损脾胃,次及冲任”,以治血为要,重视温补脾胃,同时强调情志致病。《兰室秘藏》云:“妇人血崩,是肾水阴虚,不能镇守胞络相火,故血走而崩也。”“妇人脾胃虚损……下陷于肾,与相火相合,湿热下迫,经漏不止。”指出“崩漏”由于脾胃亏损或肾中阴精不足,不能制约胞络相火,致使相火与脾虚所生之痰湿相合致湿热内蕴,迫血下行而经漏不止。若君相之火与冲脉之热聚之扰动血海,则成血崩之势。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九·崩漏》中阐明“奇经隶属肝肾”“冲脉属于阳明”的观点,以调补奇经和调节气血相结合辨治崩漏。《傅青主女科·血崩》云:“血崩之为病,正冲脉之太热也。”“此症之状,乃是瘀血作祟……当去其败血也。”提出论治本病以气阴两虚、肝气郁 结、血瘀、血热立论。国医大师夏桂成认为本病病机构建于“心(脑)- 肾 - 胞宫轴”,以心肾不交为主体,同时累及肝脾,治疗上运用调周法,重视“心肾同调”,并结合生活调摄,形成了“调周”和“调轴”相统一的治疗体系。肾虚失藏,冲任无以固气血,因虚致瘀。虚瘀日久而生热,热可动血耗血,或煎熬经血使瘀结更甚。
2 博采众长,调气为首
林寒梅教授承《素问·调经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之言,认为妇女一生经历经、孕、 产、乳,皆以血为用,而数伤于血。《类经·脏象类》云:“精、气、津、液、血、脉,无非气之所化也。”故此精、气、血、津液失调是导致崩漏的重要因素。《竹林女科证治》曰:“血崩不止,由肾弱阴虚,不能镇制胞络相火,故血热成崩。”阴血亏损,阳不受其制,虚热内生,血海不宁。所谓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与血相互依存,若血虚不荣,则气无所载,涣散不收,血溢脉外;气随血耗,推动无力,血行缓慢易瘀滞冲任,血不归经。又或气行不畅,郁久生热,热伏冲任,迫血妄行。更有因两广地区气候湿热,外邪内客胞宫,壅遏冲任带脉,正如前人所载“湿热下注,经漏不止”,由此出现阴道不正常流血。综合各因,林师认为本病多虚实夹杂,虚证不离气虚、阴虚,实证与胞络瘀阻、气郁血热、湿热下迫息息相关,故治疗时以调气法为首要措施。 调气之法有二,其一为“调补”,《血证论》载:“崩中虽是血病,而实则因气虚也。”是故“虚则补之”为临床上治疗崩漏最常见的手段之一。清代傅氏曾言:“脾为后天,肾为先天,脾非先天之气不 能化,肾非后天之气不能生。”说明脾肾系先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先后天之气互根互用,由此, 补脾肾之气是“调补法”的原则。其二为“调理”,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为刚脏,喜条达而恶抑郁。现代女性常面临繁重压力,负面情绪难以宣泄,以致肝郁气滞,气郁日久化热伤阴。《济阴纲目·崩漏门》 曰:“脾统血,肝藏血。其为患因脾胃虚损,不能摄血归源;或因肝经有热,血得热而下行;或因肝经有风,血得风而妄行;或因怒动肝火,血热而沸腾;或因脾经郁热,血伤而不归经。”假使肝气横逆犯 脾,使脾气耗散,致令生血不能,故见摄血无力。土壅木郁,首当其冲表现为月经周期、经期或经量的异常。脾、肝是维持人体正常血行的重要脏器,二者协调则冲任和,月事以时下;反之,则气机升降失常,气血运行紊乱。因此,“调理法”着眼于疏肝理气,恢复肝藏血、脾统血的功能,则可使营血归经,达“郁结散而血崩止矣”之效。
3 辨清时期,灵活调周
对于出血期的患者,林师首先根据辅助检查结果判断患者有无手术指征,排除因子宫内膜病变、子宫肌瘤等引起的阴道不规则流血,以免延误病情,继而再遵“暴崩之际,急当止血防脱”的原则辨证论治。《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曰:“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本病以青春期及围绝经期妇女居多,因青春期少女天癸刚至,肾气未充,阴阳稚弱,冲任难固,遂出血时间欠规律,量亦时多时少。围绝经期妇女肾气渐衰,或房劳多产,致使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欲竭,血室蓄溢失调而发病。林师把握这一规律,对于青春期患者侧重补脾气,助其统摄有力则血自止;对于围绝经期妇女着眼于固肾气,复其封藏之职而制崩漏。待血止后,谨守病机,在治标的同时兼顾整体,调节肾-天癸-冲任-胞宫轴,顺应患者所处月经周期的不同时段而调周固本,使远期疗效更加稳定,以达肾气充盛,天癸至,冲任调和,经水月月如期之效。
4 衷中参西,拟方效佳
林教授认为崩漏为脾肾气虚,冲任不固,故自拟“止血方”,助先后天之气的滋生与转化,以蓄溢冲任,盈满血海。方中重用党参、黄芪再合白术,三者共为君药,取“见血脱等证,必当用甘药先补脾胃,以益生发之气,使脾气强,则阳生阴长,而血自归经矣”之意。益母草可助君药祛瘀而通利血脉。《本草新编》称三七为“止血之神药也”, 三七配黄芪既可固护脾胃,又可止血化瘀。据《本草纲目》言“烧灰诸黑药皆能止血”,药物炒炭后能够改变某些药物的寒凉或辛散之性,产生或增强止血的功效,因此予蒲黄炭、茜草炭、血余炭、棕榈炭等去其药性而存用,增强止血之功。以上化瘀止血之品同为臣药。并佐以收敛固涩药,如仙鹤草、海螵蛸、煅龙骨、煅牡蛎、菟丝子、金樱子等收涩止血,其中以煅龙骨和煅牡蛎最常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指出煅龙骨善收敛元气又善利痰,取其敛中有通之力;煅牡蛎性善收敛,能固精气。最后以“升阳举陷之要药”——升麻为使药,引清阳之气上升而摄血止崩。诸药配伍,共奏健脾益气、固冲摄血之功。同时不忘正本清源,使邪去正安,冲任固,经自调。遇冲任热扰,迫血妄行者,加牡丹皮、黄芩、黄柏清肝胆相火而凉血止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二至丸具有缩短血液凝血时间、改善血液流变性、抗炎等作用,故阴虚内热者常配合女贞子、墨旱莲,或黄精、生地黄、地骨皮等直入血分,滋下焦肾阴以达清热止血之效。湿热下迫者,可用黄芩、黄柏、苍术、薏苡仁等燥湿健脾,固冲止血。肝郁明显者,加柴胡、郁金、香附、白芍以疏肝解郁。夹瘀者,当予丹参、当归、鸡血藤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继而按照月经不同时期用药:经后期,此时冲任血海亏虚,子脏封藏,亦是阴长活跃之时,当以 滋阴养血、补肾健脾为法,多用左归丸、二至丸、知柏地黄丸等,并可少佐血肉有情之品,使精血化生有源以充盈血室,正如《景岳全书》所言“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至经间期,着眼于重阴转阳,治予肾阴阳双补,善用毓麟珠汤、二仙汤等,促进阴阳协调转化,再配鸡血藤、三七、丹参等活血行气,恢复卵巢自主排卵功能,建立规律月经周期。在经前期,既应助阳,如用山茱萸、杜仲、续断、紫石英、菟丝子等,来维持黄体功能;又当理气活血,予当归、芍药、川芎、柴胡、郁金、香附等,使经行顺畅;更不忘合用举 元煎、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等益气健脾以资血源、安血室,防止崩漏复发。此外,七情过极亦是诱发疾病的重要因素。《女科经纶》中提出:“凡妇人病,多是气血郁结。”肝为风木之脏,气机郁结多发生在此处。若肝气郁滞,横逆犯脾,则中焦气机亦不舒,使病情加重。因此,对于此类患者,林师常给予患者语言疏导,引其抒发心中之郁,告知患者当前病情及治疗方案,以消除不必要的顾虑。并且耐心宣教,嘱患者调整生活方式,按时作息,保证睡眠;平时可适当运动,加强营养,提高自身抵抗力;经期注意卫生,避免劳累感邪,引致病情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