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鼎坚名老中医的经络辨证特色

2014-10-21 00:39:05系统

黄鼎坚名老中医的经络辨证特色
赵利华, 黄瑜, 庞勇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广西南宁 530021

黄鼎坚教授, 年月生于广西东兰三石乡,年就读广西中医专科学校医疗专业广西中医学院前身。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 长期从事中医针灸教学、临床、科研工作。先后师从朱琏、邱茂良、肖少卿、杨长森等名师, 学识渊博, 医术高明, 常能起沉病, 疗病疾, 针到病除。年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审定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及学术继承人导师, 历任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广西针灸学会秘书长、理事会长等职。他的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被列为国家“ 十五”科技攻关计划纵向课题, 黄鼎坚教授将传统的经络辨证和近代的经络全息疗法融合, 形成自己独据特色的经络诊察方法, 现总结介绍如下。
      1.循经查因
      经络辨证是针灸临证的一个特色。《灵枢· 海论》曰“夫十二经脉者, 内属于腑脏, 外络于支节。”经络系统将人体四肢百骸脏腑器官联络成一有机的整体, 在生理上运行气血, 调整阴阳, 抗御外邪, 保卫机体病理上是传注病邪、反映病候的通路。《灵枢· 经脉篇》记载了十二经脉病候, 临床上通过十二经脉与脏腑的联系来推断病因, 故《灵枢· 卫气篇》云“ 能别阴阳十二经者, 知病之所生。”黄老常引《医门法律》说“ 凡治病, 不明脏腑经络, 开口动手便错。”黄老在八纲、脏腑辨证的基础上, 重视经络辨证。强调根据十二经脉循行部位望、循、们、切、按是经络诊察的重要方法, 如疾证诊察
中根据“ 治痰独取阳明”之说, 在胃与脾经循经诊察, 查找反应点, 从而为选穴立法提供依据。而且我们注意到黄老在经络辨证中注重经脉和脏腑之间的联系, 以临床病候为线索, 以经络异常变化为依据, 经络辨证的基础与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也密切相关, 痰证的诊察中即利用了“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在治疗失眠的病人中, 黄老注意到由于心开窍于舌, 心火失常引起失眠的病人口舌生疮溃疡点同时发现患者的后脑沉重, 玉枕穴可触到皮下松软结节, 按之酸胀有舒适感,因心与小肠相表里, 玉枕属同名经的膀胧经穴, 治疗后、往往随着失眠的改善, 玉枕的异常反应消失, 口腔溃疡也不治而愈。头昏病人自感头顶重胀, 按之亦多松软舒适感, 常用针灸调整敏感点而改善。肾脏的病变常在筑宾有反应点。循经诊察还可以判断预后, 对中风下肢瘫痪的患者黄老常用毫针刺激隐白, 观察患者肢体的抽动情况, 判断患者肢体肌力的恢复程度。黄老也十分注重络脉的诊察, 对于腰痛的患者必查委中、飞扬、昆仑, 如其络脉显露, 可选刺络放血, 对于风热湿痹在循经查因基础上, 局部查络, 见之络脉色红或色暗者配合局部刺络放血。
      2.第二掌骨侧全息诊法和手诊法
      黄老提倡学宜广, 博采众家之长, 黄老曾参加全国全息疗法学习班, 他在诊治疾病中第二掌骨侧诊法是他经常应用的一种诊察方法, 如胃病患者会在第二掌骨侧中点有反应点, 颈椎病和腰痛的患者分别在第二掌骨侧上半的上与下的交点及第二掌骨侧下半的中点有反应点, 同时黄老也把这些反应点作为治疗点, 他认为第二掌骨侧诊法也是《内经》中” 以痛为瑜”的应用。手诊法也是黄老常用的诊法, 他认为拇指与大鱼际良位主脾胃疾患, 食指和龚位与肝胆疾患有关, 中指和离位与心小肠疾病有关, 无名指和兑位与肺大肠疾病有关, 小指和坎、坤位主肾和膀耽疾病。在诊治一位痰证患者过程中, 黄老发现其良位大鱼际肌肉萎缩明显颜色苍白, 按之松软, 间诊病人, 患者由于呛咳, 进食十分困难, 脾主肌肉, 由于脾胃运化失常则见良位反应明显。
      3.耳穴诊察
     黄老常引《灵枢· 口问篇》云“ 耳者, 宗脉之所聚也” 。小肠、三焦、胆经经脉直接人耳发生联系, 耳穴诊疗古已有之, 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耳穴诊疗方法得到完善和推广, 通过望诊和触压来诊断疾病。耳穴诊察也是黄老临床诊疗中惯用的方法之一, 如舌象上发现脾失健运的患者, 在耳穴的上可见胃区颜色苍白急性腰痛的病人除上述必查委中、飞扬、昆仑等穴, 在对耳轮的腰椎部可见络脉多显露, 神经衰弱的患者心区皮肤毛孔粗大伴有皮屑。
      4.足部反射区按压诊察
      黄老是中华预防医学会足部健康法专业常务委员, 他认为足部反射区疗法不单是可以广泛推广的治疗保健的无创性好方法, 而且足部反射区也是诊察疾
病的部位, 足三阴、足三阳经都通过足背或足底, 通过这些经脉足部反射区与全身的脏腑组织器官相连。黄老曾诊一多发性硬化, 中医称为疾证的病人, 患者舌苔白腻不思饮食, 神经系统检查有真性球麻痹、小脑共济失调, 黄老在按压足部反射区的脑干、小脑发现有反应, 在足底的肾区、肾上腺、腹腔神经丛患者表情痛苦,局部有气泡感。这些敏感的反射区, 为治疗疾病提供依据和新的治疗方式, 而且与西医的辨病不谋而和。
      5.背瑜穴和原穴诊察
     《灵枢· 背瑜篇》云“ 欲得而验之, 按其处, 应在中而痛解, 乃其瑜也。”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瑜穴, 在足太阳膀胧经的第一侧线上, 在诊疗中黄老特别注重背俞穴诊察以了解相应脏腑的功能, 如胃院不适必查胃俞、脾俞, 胃院痛在督脉的至阳也常有反应, 腰痛的患者查肾俞、命门, 痛经的患者查上仙穴十七椎下等。在治疗五官之疾从五脏出发, 即“ 五脏有疾, 当取十二原”治疗眼底疾病, 当查肝肾之原穴太冲、太溪和背俞穴肾俞、肝俞, 从脏腑经络的联系上辨证,审慎立法, 才可事半功倍。
      6.目诊
      黄老常说“ 方刺之时, 必在悬阳及与两卫” , 目诊针刺过程中治神之要, 也是审神之法。在诊治过程中特别强调要注意两目的微小表现, 以随时掌握病情变化和手法调整, 在治疗眼病黄老以五轮学说为基础, 主要观察白睛和肉轮内的颜色, 如若肉轮内颜色苍白多为脾胃虚弱、气血亏虚, 白睛上有脉络色暗, 多为久病人络, 再结合彭氏眼针分区进行辨证。
      另外, 黄老在寸口脉诊的基础上还诊太溪、跄阳脉、神门脉, 特别是疑难、危重症患者, 以察脾胃和肾
气、心气, 先后天之气, 五脏六腑所主之气, 判断疾病转归。
      总之, 黄老强调辨证是论治的前提, 在中医辨病、辨证的基础上, 辨经是针灸临证的重点, 黄老的经络诊察方法全面而独具特色, 特别是在临床上常有脉证不合之象, 通过系统的经络辨证, 其中反应点、敏感区或其对应的脏腑组织器官, 是针灸立法虚补实泻, 选穴处方的依据。